薪火传百载 匠心铸鼎炉 —— 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发展史
闽南之滨的厦门,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基因。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的发展史,正是这部千年传奇的当代续篇,在六十余载风雨中,书写了老字号守正创新的时代答卷。

明末清初至 1949 年,是厦门中医药产业的根基积淀期。依托闽南文化的浸润与海外贸易的红利,厦门中医药逐渐形成 “承古融新” 的地域特色,既坚守传统炮制技艺的精髓,又吸纳外来医药文化的有益养分。正和号、汉苑茶庄(后发展为高峰药房)、怀德居、寿生堂、甘惠堂等老字号药铺相继崛起,以六味地黄丸、八宝丹等历史悠久、广为流传的药品站稳市场,成为厦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载体。民国时期,面对中西医并存的政策环境,厦门中医药界主动求变,通过创办专业学校、组建学术团体等方式促进技艺交流,也为后续产业整合积累了宝贵的配方、技艺与市场基础。
1949 年至 1965 年,是企业的孕育与组建关键期。厦门私营中药店坊数量众多但布局分散、资源零散,行业规模发展受限。在公私合营的时代浪潮推动下,为整合行业资源、壮大中药产业,厦门市政府于 1965 年主导资源重组,将厦门制药厂中药车间与思明制药厂合并,正式组建 “厦门中药厂”。这一历史性整合,不仅集中了多家老字号的传世秘方与传统制剂技艺,更延续了厦门本地中药炮制的核心脉络,使六味地黄丸、八宝丹、珠珀惊风散等传统经典药品得以系统传承,为企业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。

1965 年至 2002 年,是企业的创业拓新与转型发展期。建厂初期,企业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,逐步摆脱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,迈向工业化生产新阶段,实现经典良药的批量产出,为厦门中医药工业现代化奠定了雏形。在坚守传统的同时,企业积极开展原研创新,成功研制出新癀片、海珠喘息定片等一批中成药新品种,丰富了产品矩阵。改革开放后,乘着国企 “松绑” 放权的改革东风,企业勇立潮头,在技术升级、产品优化、市场拓展、品牌塑造等领域持续突破,不仅获评国家 “二级企业”,更跻身 “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 50 强”,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,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。

2002 年至今,是企业的革新突破与腾飞跨越期。2002 年,厦门市政府引入上海实业集团,推动企业整体合资改制,成立 “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”。新资本的注入与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入,为企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。2009 年,企业完成两大历史性跨越:整体易地搬迁并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项目投产,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产体系;资产重组融入上海医药版图,获得更广阔的资源平台与发展空间。此后,企业秉持 “大品种、大品牌” 战略,以 “一品一策” 精准发力,培育出三个年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,核心品牌 “鼎炉” 入选中华老字号。
从作坊式小厂到现代化企业,厦门中药厂的发展之路,是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缩影。这里有药方工艺的坚守,有匠心精神的传承,更有顺应时代的创新。如今,这艘中医药巨轮正承载着千年智慧与当代担当,在守护传承底色、领航时代发展的航道上,续写着更辉煌的篇章。













